
金獎 / 教育不是特權,是權利 / 詹家宜
Education for Every Child, No Matter Where They Come From. 無論來自什麼種族、背景的孩子,教育應是平等且無差別的權利。通過鉛筆、階級、孩童剪影以及蜿蜒道路等象徵性元素,呼應大眾對於教育公平的認知,並呼籲社會共同關注並促進每一個孩子的教育人權。
Education for Every Child, No Matter Where They Come From. 無論來自什麼種族、背景的孩子,教育應是平等且無差別的權利。通過鉛筆、階級、孩童剪影以及蜿蜒道路等象徵性元素,呼應大眾對於教育公平的認知,並呼籲社會共同關注並促進每一個孩子的教育人權。
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,保障他們的學習權是社會的責任。蹺蹺板的兩端,鉛筆象徵學習和工具象徵勞動,蹺蹺板的平衡點傾斜向鉛筆端,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,為社會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能量。
以巨大的手掌和渺小的人物作為對比,象徵街頭遊民與弱勢族群的困境。在畫面中,一片房屋之間,以報紙為住所的「家」慘遭拔除,失去容身之處的無家者卻無力反抗,暗示了他們在社會中時常遭遇的歧視和不平等待遇。
在弱勢社區,身障人士依賴安全道路行走,然而這些路徑往往潛藏著危險,對他們尤為重要。設計理念以鮮紅色象徵安全路線的警示,同時黑色區域代表潛在的危險,如動物等,暗示對身障人士的威脅。"Should not be here"雙關語強調危險不該出現在安全路徑,亦警示身障人士不應出現在危險的道路上,呼籲社會關注與改善。
全球貧富不均的情形日益嚴重,當財富、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上,在法律面前,是否真能人人平等?而當法面對金與權,是否仍能保持公正、公平?確保每個個體的獨立與自由?
致敬了福田繁雄設計大師的作品,更生人在尋求工作上困難重重或許曾經犯過錯,但願意改過的他們需要得到機會,犯人、更生人也需要人權,建立有愛包容的社會是很重要的,在一定的限制當中也要給予他們保障,「受刑人只是穿『囚服』」的國民,並不是憲法基本權保障的『棄民』」包護他們的同時,也在保護社會。
根據《世界人權宣言》中的核心理念,本海報設計利用填字遊戲的概念,在全球人權框架下,視覺化呈現台灣目前在國際社會中的艱難處境,台灣公民的權利不應被忽視或排除,並表達出台灣人民有不可否認的權利參與國際組織,例如WHO和UN。透過填補全球人權的缺口,強調台灣的存在對於確保平等、公正和全球性參與至關重要。
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我們不該因人設事地定下特殊門檻,來歧視、限制他人原本應該擁有的權利,這是違反人權平等的原則。
尊重同性婚姻,綠燈改為彩虹,表繼續前進。
以圖像並置的手法,傳達生理用品跟OK繃一樣,都是具有吸血功能的日常生活用品,鼓勵觀者反思如避諱風氣與月經羞恥感等社會禁忌,使月經成為能在公開場域自由討論的話題,從「月經污名化」走向「月經平權」。
無家者居無定所,背負著不為人知的沈重過去,迫使他們在外流浪,能夠替他們遮風擋雨的,常常只有一般的瓦楞紙箱。然而這些紙箱卻抵擋不住有心人士的歧視、嫌惡及偏見。我們應該要拒絕那些有色的眼光,平等地對待他們,並且以同理心去理解、關懷他們。
現代社會女力崛起,不管是學經歷或經濟能力,都比過去提升很多,但在現實社會中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,在職涯之路上仍充滿著各種挑戰,即使與男性做著相同的工作依然無法得到平等的對待。
這張海報"Post-it Prejudice: Tear Off the Toxic Labels"運用「Post-it」便條紙的雙關語,象徵刻板印象與偏見。便條紙看似易撕除,然而當它代表偏見時,卻深植心中,難以擺脫。標題呼籲觀者像撕掉便條紙一樣,去除那些有害標籤,不讓偏見定義自我。海報強調打破社會中的歧視,推動平等與包容價值觀。
Pay attention to women's human rights issues, and do not let human rights issues become a chain for women.
Anyone can wear any color. 粉色不是女性專屬,藍色也不是男性權利,每個人都應該能穿上自己喜歡的顏色而不被歧視。
將男性特徵服裝,鬍子、皮鞋等,及女性特徵服裝,高跟鞋、絲襪等,都穿在一個人身上,希望能夠傳達不管一個人身上有什麼特徵或服裝都是正常的,不應該被歧視。
人權平等就如同空氣與水一般,生而就擁有的權利,不因種族、外觀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針孔偷拍、誘拍、販賣與轉發性剝削影像等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,震撼大眾;兒童與青少年不應是性剝削的受害對象。不能因為年齡較小,心智尚未發展完全,以不對等的關係迫害兒少人權。別讓他們的童年蒙上陰影,留下無法痊癒的傷痕。
身障者的求職之路,能不能不再艱難?請給予身障者公平的就業環境與機會,不要因為某些障礙就把他們排除在外,以歧視的眼光否定了他們的潛力。
現在社會中微小不一樣,很容易成為大家所歧視的對象,懼怕、異類、好奇,沒有任何行為,但是簡單的視線卻會成為別人的夢魘,雖然沒有動口動手的霸凌,但視線其實是一種隱藏的加害者。
這個設計理念透過色彩來表達人類的共通性,無論我們的文化、種族或背景如何不同,我們都共享相同的內在本質。設計將利用原色彩作為統一元素融合在一起,象徵著人類的平等。這種視覺表現強調了多樣性中的統一性,並傳遞出我們之間的共鳴,即我們雖然看似不同,但在本質上我們都是一體。
從監視器視角切入,象徵著大眾對外貌乃至種族的過度且冰冷的「監控」與「審視」。畫面中,每個人的臉被框起並貼上刻板印象標籤,凸顯偏見無所不在,任何人都可能成為這些歧視性標籤的受害者。期望引發觀眾反思,不應根據膚色或外貌草率評斷他人,而忽視其內在的多樣性與真實性,並喚起觀眾對平等與多元包容的深刻思考。
人人生而自由 人人生而自由,不分男女平等對待。
這張圖以「需要座」取代以往民眾認知的「博愛座」概念,用X光的意象去強調有些需要「看不到」,希望傳達每個人無論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都應該被尊重與理解。「博愛座」的概念常讓人誤以為僅特定群體有資格使用,而「需要座」則打破了這種限制,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時刻需要坐下來休息。這不僅是關於座位的分配,更是關於人權平等的體現,鼓勵社會在尊重個人需求的基礎上,建立更包容的公共空間。
同樣的起跑點,不代表真正的公平,因為各自的條件不同,實際上面臨的競爭環境截然不同。這象徵著社會中看似平等的機會背後,往往隱藏著不公平的條件與障礙。 真正的公平不僅是形式上的平等,更在於理解和克服每個人面臨的獨特挑戰。希望引起大眾反思,表面上的平等,就真的是平等嗎?
歧視可能會影響受教權、工作權等,對任何人在生命中可能會是重重的一擊。靈感來自於家人為身心障礙者,在求職過程中較為艱辛,甚至經歷失去自我、不願出門,人生跌入谷底的階段。將平等人權描繪成峭崖上的翹翹板,遭受不平等歧視的一方會墜入谷底,象徵平等人權對遭受歧視的一方在生命中可能極為重要。